从杭州迈向医学研究的舞台 又回到杭州钻研甲肝病毒
成功研制甲肝减毒活疫苗,使我国甲肝发病率大大降低
“新中国成立70周年”特别报道·杭州院士的强国梦
1949年,中国结束了苦难的历史,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这一年,16岁的毛江森也跨入了人生的新阶段。他只身一人坐火车,离开小山村来到杭州,成为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的一名新生。
在这所当时人人都向往的著名高中,毛江森勤学习、苦钻研,顺利考上国立上海医学院。而从医学院毕业后的40多年里,毛江森一直在科研单位从事着重要的医学病毒研究工作。他研制出的甲肝减毒活疫苗,填补了国际空白,大大减少了世界范围内甲肝的传播,是我国载入史册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成果,为人类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。
5月的一天,记者走进位于杭州黄姑山路的毛江森院士家。身穿一件清爽的蓝色衬衫,满头银发,精神矍铄的毛院士,热情张罗着让我们坐下。
朴素的房屋陈设中,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,记录了这位“甲肝克星”40多年来在病毒研究领域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。
“我人生的两次重要转折点,都和杭州有关。杭州有我最难以忘怀的母校杭高,我的科研梦想很大一部分也是在杭州实现和完成的。”已86岁高龄的毛江森院士,说起和杭州的缘分,依然心怀感动。
都市快报记者 金晶
毛江森院士
毛江森,1933年1月出生于浙江江山,病毒学家。1951年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医学系,1956年毕业。曾任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、院长。
主要从事脊髓灰质炎病毒、疫苗和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,1978年以来对甲型肝炎病毒进行长达15年的研究,分离出甲型肝炎病毒(HAV),发现HAV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增殖,培养出甲肝减毒活疫苗毒种(H2减毒株),制成安全有效的活疫苗,为控制甲肝流行取得重大突破。
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(学部委员)。
从小山村考入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人生的转折点从杭州开始
1933年1月,毛江森出生在浙江江山一个“毛”姓聚居的小山村,父母都是贫困的农民。
毛江森从小体弱多病,他清楚地记得,别人得麻疹十天半月就可痊愈,但他病了40天才好。母亲为了他的病,经常在床边“啪嗒啪嗒”地掉眼泪。
因为身体长期缺乏营养,毛江森的个头很小,念高中的时候还只有一米五几,用他自己的话说是“矮得不得了”。
虽然体弱多病,身形瘦小,但他的学习成绩却是班里拔尖儿的,尽管体育不达标,校长还是让他破例升级。
1949年,毛江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知名的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,开始探索小山村之外的广阔天地。
“杭高是我的母校,杭高老师于我而言,就像是慈祥可亲的母亲。”毛江森至今还记得刚到杭高时,老师给予他的帮助。
“我当时在班级里的成绩很好,老师都挺喜欢我的,但是我当时个子在班里算矮的,老师就送了我一瓶鱼肝油,我吃完以后,个子蹿了6厘米,超过了一米六。在当时来说,能吃到鱼肝油不容易,不是贵不贵的问题,是很难买得到。”
毛江森说,当时老师的这个举动,不但解决了他的身高困扰,也让他深切感受到杭高的温暖。
在杭高期间,在快要面临高中毕业选择的一天晚上,已经是深夜10点多,教物理的老师敲开了毛江森姨妈家的门(毛江森住在姨妈家),连夜帮毛江森规划人生,分析前景,鼓励他好好考大学。“这个老师并不是我的班主任,只是教我物理的,本来完全可以不管这事。可能看到我要放弃考大学,有点着急了。”回忆起往昔,毛江森万分感慨,“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,是从杭高,从杭州开始的。”无论是彼时懵懂的少年学生,还是如今作为著名的病毒学家,毛江森都打心眼里感激杭高。
毛江森在高中最喜欢物理和数学,本想大学报考数理专业,但父母的一封信使他改变了志愿。
信中说:“你从小体弱多病,把你带大实属不易,你还是学医吧。”想起儿时的那些经历,以及当时农村无医无药,生存不易的现状,毛江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决定,学医,做一名人民的健康卫士。
1951年,高中还未毕业的毛江森考上国立上海医学院(后来的上海医科大学)临床医学专业。6年的学医生涯,毛江森明白了“医学走的是一条奉献之路”,也在心里深埋下了“行医救人”的种子。
机缘巧合
开启病毒研究新征程
虽然毛江森学医的初衷是成为一名医生,想通过行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但当时新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更需要一批新生力量。
于是,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,从事病毒学研究,致力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学及病毒学研究,并与他人合作提出和建立了人胚肾传代细胞系,传代应用至今。
这期间,聪明好学的毛江森凭借工作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研的一片热忱,受到所在病毒系主任——我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、中科院学部委员黄祯祥教授的青睐,被提为助手,共同开展干扰素的研究工作。
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与探索,他们发现乙型脑炎病毒——鸡胚细胞系统是良好的干扰素产生系统,并较全面地研究了高滴度干扰素产生的影响因素,开创了我国干扰素研究的新领域。毛江森还在《中国科学》等杂志上发表了6篇论文,分析了干扰素的产生机理、测定方法和抗病毒作用等因素,这是中国最早的干扰素研究文献。
自此,毛江森与病毒的“缘分”便再也解不开了。
执着科研 为消灭甲肝而奋斗
研制成功治疗甲肝的灵丹妙药
1978年,45岁的毛江森回到美丽的西子湖畔,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开展病毒学相关研究工作。当时,他已在病毒学研究领域耕耘了20多年,对肠道病毒、麻疹病毒、脊髓灰质炎等病毒的研究都有建树。
回到杭州后,毛江森没有立即开展科研工作,而是花了近一年时间,一趟趟地去宁波、绍兴、扬州等地,走村串户搞调查,看看什么病最严重。经过近一年的病毒病调查,他惊讶地发现,当时甲肝流行十分严重,居传染病的首位。
“我记得当时杭州郊区有个村子近一半村民都患了黄疸肝炎,一家五口全部倒下的都有。”
看到甲肝肆虐,人民受苦,毛江森几度落泪,暗下决心,“一定要消灭甲肝病毒。”自此,他开始将甲肝病毒研究作为自己新的科研方向,和助手奔走在杭州、绍兴等地,收集黄疸肝炎患者的粪便并带回实验室进行病毒提取、组织培养,一趟趟下来,实验室的两只冰箱里塞满了粪便。
“有一次装粪便的塑料包装袋包扎得不够严实,乘车时臭味散发出来,一车的乘客都对我颇为不满。但这些粪便是研究病毒的基础,再难也要坚持。” 毛江森说。
当时的省医科院没有电镜设备,为了观察甲肝病毒是否被分离出来,除夕夜,毛江森和助手赶到河北医学院借用电镜室做实验观察病毒,当那些漂亮的甲肝病毒图像在电镜下被分离出来时,毛江森欣喜若狂,终于找到了甲肝致病元凶!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,分离甲肝病毒(HAV)终于获得了成功,但毛江森并不满足于此,尽早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,造福深受疾病困扰的人民,实现我国大面积预防甲肝,是毛江森最大的心愿。
经过一次次研究,毛江森和助手们发现了红面猴和恒河猴对HAV有感染与免疫反应,由此建立动物模型,证明甲肝有隐性感染,并且还发现了HAV在组织培养细胞内质网中的增殖现象。
4年研究甲肝病毒、4年培育毒种、4年研究工艺,毛江森用12年时间成功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。
当这神奇的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后,就不必再害怕被染上甲肝病毒了,凶狠无情的甲肝病毒“恶魔”终于被人类降服了。
临床使用表明,毛江森主持研制的甲肝减毒活疫苗安全有效,获得卫生部批准开始大规模生产和推广。疫苗的问世,使我国甲肝发病率以年均20%的速度下降,甲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。毛江森也由此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甲肝克星”。
希望中国和世界能尽早消灭甲肝
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上,毛江森也敢为人先。1991年,在国家有关领导和省领导的支持下,他带领一群科技人员创办科技经济实体——普康公司。普康公司成立第二年,公司就开始批量生产疫苗,该疫苗还是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,经过国际标准论证并正式出口国际市场的疫苗。由于该疫苗的使用,使我国甲肝发病率以年均20%的速度下降。
去年7月,毛江森从省医科院正式退休。退休后的日子,毛江森每天看看报纸,偶尔去浙江普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参加董事会会议。
虽然已是86岁高龄,他最大的心愿,依然是“希望中国和世界能尽早消灭甲肝”。
“为消灭甲肝而奋斗。”这是毛江森1978年决意攻克甲肝而立下的誓言,现已变成了他一生的执着。
转载:杭州网—杭州新闻中心 https://hznews.hangzhou.com.cn/kejiao/content/2019-09/14/content_7266575.htm
来源:都市快报 作者:记者 金晶 编辑:王洁 责任编辑:方志华